一、研究背景
与现有子女数的研究不同,本研究的终身子女数是指妇女生育期结束之后的终身生育子女数,也就是妇女一生生育并存活的子女总数,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现有子女数影响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自然会影响妇女一生的生育数量。[1]很多学者研究了现有子女数的影响因素,可能会与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很大的不同。
与妇女一生生育数量有关的另一个指标是生育意愿,尤其是意愿生育子女数。那么,二者之间是不是相等的关系呢?国内外的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实际生育的子女数与意愿生育子女数有一定的差别,前者往往大于后者。约翰·邦嘎茨(John Bongaarts)以及陈卫、靳永爱等学者利用实际调查数据证明,非意愿生育、替补生育(考虑孩子可能的夭折而多生孩子)和性别偏好等因素是造成终身子女数大于意愿生育子女数的主要原因,尽管推迟生育、不孕不育和竞争因素等起到一些相反的作用。[2][3]
由于终身子女数的研究文献很少,本文将从其他学者有关现有子女数和意愿生育子女数的研究入手,分析终身子女数的影响因素。在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
二、文献综述
在现有子女数的研究方面。扎卡里·齐默(Zachary Zimmer)和 朱莉娅·邝(Julia Kwong)利用1992年中国老年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规模对老年人的作用,认为贫困的农村老人可以从更多的孩子得到安全感。[4]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维吾尔族妇女生育孩子数与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有关,但是与其收入无关。应该与丈夫的收入有关系。[5]一般来说,只要夫妇有生育孩子的性别上的偏好,生育孩子的数量就会增加。[6][7]
在意愿生育子女数方面。个人因素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单位类型及月均收入水平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社会因素如城乡、所在省份亦对意愿生育子女数有影响。[8]2002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的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意愿生育子女数增多,60-64岁达2.75个。[9]
实际上,一个家庭的生育子女数往往是由夫妻双方共同决定的。美国家庭户调查数据(the National Survey of Families and Households)显示,丈夫和妻子具有相似的生育计划。[10]伊丽莎白·汤姆森(ElizabethThomson)等利用普林斯顿生育调查(Princeton Fertility Survey)数据和美国家庭户调查的面板数据证明,妻子和丈夫的家庭规模需求对生育孩子的数量有同样的效果。[11][12]广东省的情况也是如此。 1991年广东省丈夫理想子女数为3个及以上的占67.6%,人均3.06个;妻子理想子女数为3个及以上的占71.2%,人均3.13个。[13]
总之,现有子女数和意愿生育子女数受女性个人的诸多特征的影响,如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地、收入和性别偏好等,男性在家庭生育决策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这些研究结果为出发点,分别研究女性、男性的个人特征与家庭子女数的关系。
王化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赖一帆,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工商管理系助教。
[1]“江苏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课题组:《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意愿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陈卫,靳永爱:《中国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人口学刊》2011年第2期。
[3] John Bongaarts,“Fertility and Reproductive Preferencesin Post-Transitional Societies”,Populationand Development Review,2001,Vol:27.
[4] Zachary Zimmer and Julia Kwong,“Family Size and Support of Older Adults inUrban and Rural China: Current Effects and Future Implications”,Demography,2003(2),Vol:40.
[5]闫伯汉:《妇女社会经济特征对子女数影响的泊松回归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6] John Bongaarts,“Fertility and Reproductive Preferencesin Post-Transitional Societies”,Populationand Development Review,2001,Vol:27.
[7]陈再华:《农村停止生育准则对家庭子女数和人口性别比影响初探》,《人口与经济》1993年第2期。
[8]刘米娜:《中国已婚女性意愿生育数的影响因素分析》,《西北人口》2010年第1期。
[9]周福林:《我国城乡居民分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生育意愿研究》,《西北人口》2005年第3期。
[10] L.Schreck,“Men and Woman Have Similar FertilityIntentions, and Many of Reproductive Age Postpone Childbearing”,.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1999(9-10),Vol:31.
[11] Elizabeth Thomson, Elaine McDonald, Larry L. Bumpass,“Fertility Desires and Fertility: Hers, His, and Theirs”,Demography,1990(11),Vol:27.
[12] Elizabeth Thomson,“Couple childbearing desires, intentions, and births”, Demography,1997(3),Vol:34.
[13]风笑天,张青松:《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5期。
知网链接: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LCZJ201502011&dbname=CJFDLASN2015&dbcode=CJFQ&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Ra1Fhc2FUNzR6N08vMDhSS3NWMWJOTWhVMXhyS